2025年10月19日,重庆大学第二届智能传播与治理论坛在科学城校区举行,来自多所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专家学者围绕“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主题展开深入交流。开幕式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党委书记凌晓明主持。

论坛合影
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冯业栋在致辞中指出,重庆大学近年来大力推进学科交叉融合,新闻学院在智能传播、国际传播等领域取得显著进展。本届论坛是对数字文明建设理念的探索与实践,将为推动数字中国建设贡献力量。

冯业栋致辞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在致辞中表示,智能传播不仅是单纯的技术应用,更是贯穿社会运行、影响治理效能的基础设施。他期待本届论坛能为构建媒介化治理新格局贡献智慧。

郭小安致辞
随后,重庆大学新闻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的“中国城市网络形象指数”合作研究项目正式启动。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卢家银教授介绍了项目的特色方向与研究价值。重庆大学党委副书记冯业栋、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院长周勇、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重庆大学新闻学院教授董天策共同点亮项目启动球。

卢家银介绍合作项目

点亮项目启动球
论坛主题演讲环节,由重庆大学新闻学院院长郭小安教授、副院长张小强教授担任主持。
周勇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对舆论分析范式的重构》为题发表演讲,指出应通过深度搜索、事实核查和大模型模拟实现舆论引导在技术层面的系统干预。

周勇演讲
上海交通大学智能传播研究院院长李本乾教授以《生成式人工智能大模型及其风险治理》为题发表演讲,强调需要构建一个包含法律、规范、技术和道德维度的多层治理框架,实现技术与人文共生。

李本乾演讲
中国社会科学院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朱鸿军教授以《知识传播学:AI时代新闻传播学转型的一种偏向》为题,指出信息传播技术构成新闻传播学发展变迁的底层逻辑,呼吁各界拓展研究视野。

朱鸿军演讲
新华社国家重点实验室数字全息实验室主任丁新珂在《信息智能技术驱动的文化传播新形态》中提出,文化传播正在从单向输出转向多维交互,形成了卫星新闻、全息数字化平台和科学可视化平台“三位一体”的传播体系。

丁新珂演讲
中国传媒大学媒体融合与传播国家重点实验室媒体大数据中心首席科学家沈浩教授在《认知再认知:从计算传播到认知传播》中分析了“认知传播”的内涵在于传播不可追溯来源的“半”可信信息,指出计算正在重塑人的认知。

沈浩演讲
清华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楠教授以《政策智能在网络极化测量与建模中的应用》为题,强调政策智能在社交媒体极化的监测预警与网民自治机制中具有重要应用价值,呼吁加强跨学科交流。

张楠演讲
暨南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院长林仲轩教授以《人工智能的国际话语竞争》为题分析全球人工智能话语的建构逻辑与权力博弈,指出未来相关话语竞争将更深层地体现为意识形态与认知秩序的再生产。

林仲轩演讲
南开大学计算社会科学实验室主任锁利铭教授以《从扩张到生长:基于平台互动的城市运行新逻辑》为题,分析了“数据烟囱”和“信息孤岛”给数据共享、平台整合带来的困境,提倡智慧平台的集成化发展。

锁利铭演讲
重庆大学新闻学院董天策教授以《智能传播与社会治理领域的“悬浮式研究”问题》为题,指出“悬浮式研究”陷入了“数据神话化”与“经验缺席”的误区,应推动理念转变与方法创新,促进研究落地。

董天策演讲
论坛由重庆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重庆大学新闻学院共同主办,重庆市智能传播与城市国际推广重点实验室协办。
来源:新闻学院
作者:黄蓁 夏楠 张席睿
摄影:汪思齐 李妍 曹亚萍 吕樱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