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技日新月异的今天,加速技术成果转化,是每一个科研团队的共同期盼,2018年,作为重庆市职务科技成果赋权改革的试点单位,重庆大学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权益让渡”模式。
同年,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教授朱涛带领的团队经过10余年的研究,突破了分布式光纤传感领域的三大技术瓶颈,实现了长距离范围内温度、应变、振动、形变信号的高精度监测、位置判定以及入侵事件的智能识别。
对于朱涛而言,权益让渡加速了团队的成果转化。如今,分布式光纤传感已在多个行业和领域的重大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
图为朱涛。
权益让渡的践行
朱涛的愿望是以技术推动成果转化,以技术践行权益让渡。基于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的分布式传感就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完成了突破与蜕变。
基于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的分布式传感,与传统的点式传感大不相同。点式传感每测量一个点的数据,就需要布置一个传感器。而对于分布式传感而言,只要在需要测量的地方,布上一根像头发丝一样细的光纤,就可以测量光纤上任意一个点的温度、应变和振动等数据。即,光纤上的任意一个点,都相当于一个传感器,而这根光纤最长可以达到上百公里。如果把光纤“织”成像人的神经网络一样的大网,就可以在能源、交通等领域发挥巨大作用,“就像人体不管哪里疼痛都能感知到一样,分布式光纤传感能实时测量管道、公路的各项数据,通过监测这些数据,就能及时发现甚至预测每个点上的异常情况。”
深耕可控激光与精密测量领域若干年的朱涛,深知这项技术开展成果转化的必要性和紧迫性。此时,恰逢重庆大学实施赋权改革相关政策,开创先河的“权益让渡”模式,让朱涛走上践行之路。
按照《重庆大学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办法》规定,对于允许转让的科技成果,学校经评估并收取一定比例的资源占用费后,可以将成果所有权让渡给完成人或赋予完成人长期使用权,由完成人自主实施转化。这便是“权益让渡”模式。没有人比完成者,更懂得科研成果自身的价值,权益让渡,就是将成果转化,交给更懂他的人。
作为光纤多维智能感知技术的探索者,朱涛看到了权益让渡背后的科研自主,在学校政策的支持下,朱涛团队向学校交纳资源占用费后,得到了技术的长期使用权。此外,团队还主动提出向学校赠送5%的股权。
2022年5月,朱涛带领团队在重庆市沙坪坝区成立了重庆塔科智感科技有限公司,并获得四川院士科技创新股权投资引导基金领投的天使轮融资,2024年又得到了领航新界的资本加持。近三年来,该公司致力于研发光纤智能感知系列产品,为长输管道、周界安防、火灾预警、桥隧监测、航空航天等领域提供“一站式”解决方案。
目前,公司生产的相关产品已进入正常销售阶段,产品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地质地震和智慧高速等领域的大型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如今,公司已经按照市场化方式正常运行,学校团队也会在公司遇到关键技术难题时给予帮助。未来,公司将不断细化新功能、推出新产品,去打开更大的市场空间。
权益约定的实施
2024年,“权益让渡”模式升级为“权益约定”模式。重庆大学推出“权益让渡”模式的出发点是为了将成果赋权给成果完成人,由成果完成人自主实施成果转化。然而,需向学校先行支付的资源占用费。朱涛也坦言,资源占用费数额不小,要凑齐这笔“真金白银”的压力确实较大。
在新模式下,教师如有创业打算,不用再先向学校交这笔资源占用费,而是可以等科技成果转化成功后再补上这笔费用,大大减轻了科研人员转化和初创企业使用科技成果的资金压力。与“权益让渡”相比,“权益约定”更加灵活。这种模式不仅有效激发了学校科研人员的科技成果转化积极性,还为学校的科研事业和成果转化工作注入了强大动力。
截至目前,重庆大学共有15个项目通过赋权开展成果转化,科技成果评估金额超1.5亿元,共孵化成立了近20家科创企业。
“模式的转变,是对科研探索者最大的尊重。”一直从事可控激光与精密测量领域研究的朱涛,对此深有感触。
现在的他,不仅开展了激光频域线宽和时域脉宽调谐机制、核心调控器件、时/频域可控激光系统和精密测量应用等多项创新性工作,形成了从基础研究到技术应用的全链条式成果。还基于自有核心技术开发的可控激光及精密测量系统在石油石化、航空航天、地质地震、智慧交通等领域得到应用,并将继续研制高性能可控光源与精密测量系统服务于国家建设。
在朱涛看来,无论是权益让渡,还是权益约定,都是后续科研工作的开展的发动机,让科研工作者担任科研成果转化的指挥官,不仅可以有效缩短技术转化周期,驱动创新体系。此外,还可实现多方共赢,对经济,社会,科研模式重构等多个维度都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重庆大学光电工程学院供稿)